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

代序:《在那光明的季节里》

2015年02月03日 | 作者:赵燊儒 | 专栏:观念平台
(摘自《东方日报》 http://www.orientaldaily.com.my/columns/pl3661)  



代序:《在那光明的季节里》


马中建交40週年,国內许多华人社团纷纷举办各种活动,以不同形式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建交。在这欢庆时刻,不禁让我想起40多年前,马中建交前的一项民间外交活动。

那就是1971年初,在吉隆坡国家室內体育馆举行的「香港银星艺术团」的賑灾义演。这场义演,盛况空前,轰动全国,为后来的建交和国內的健康文娱活动,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一些熟悉这段歷史的朋友,希望我们能把这段歷史记录下来。我在和杜志昌医生及一些当年曾参与这项活动的朋友们商討后,决定出版此书,留下一些资料供后人参考。

当时国际上仍处于东西两大阵营的冷战期,我国刚独立不久,长期受殖民地统治、英美集团的影响,自然倾向西方的反共阵营。尤其当时中国支持仍在森林里打內战的马共,使到当时的政府异常敌视中国。不但中国的进步书籍、电影等被禁止,甚至连一些左派习惯用的字眼,如「学习」、「自我批评」等等,都被视为敏感关键词。

在当时如此的反共、反中的政治氛围下,如何能让中国在香港的左派艺术团体来马演出呢?这是不可思议的。

香港银星艺术团能成功来马义演,得从当时国內政局的演变说起。1969年大选后,发生了513种族衝突事件,议会解散,成立了国家行动理事会。民主、自由被搁置,华人生活处于一片低迷的状態。作为华人第一大政党,马华公会被副首相敦依斯迈医生形容为「不生不死」,刺激了马华公会。当时的会长敦陈修信为了重整马华,號召了一些年轻人,包括华校出身的左派青年,发起华人团结运动,希望通过此运动能吸收一些新血,加入马华,重整旗鼓。顺便一提,华人团结运动,从1971年初开始到5月便结束,除了英文源流的李裕隆律师、林敬益医生等后来参与马华外,其他人士都没加入。

吉隆坡大水灾
我和杜志昌医生,也是当时被捲入华人团结运动的一分子,在筹备运动过程中,我们不时与敦陈修信接触,得知最高当局在国际政治路线上有可能转向,走第三世界中立路线。1971年1月適逢吉隆坡发生了空前大水灾,雪州13个华校校友会联合发起賑灾活动。我们除了到灾区协助清理工作外,也准备办义演筹款。当时有同学灵机一动,说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试探当局,邀请左派的长、凤、新艺术团来马义演呢?一个晚上,我和杜医生在敦陈修信家里,向他提起这事,没想到他满口答应,还告诉我们说他会通知敦依斯迈医生,说他已经批准了这项请求。这对我们来说,確实是一大惊喜。

接下来的工作是我们该如何联繫香港长、凤、新呢?杜医生通过尊孔的学长顏德尧上议员,和李引桐先生取得联繫,请他协助。李引桐先生为新马橡胶界闻人,长期为中国採购橡胶,深得中国政府信任,被誉为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」,马中建交的和平使者。

1971年2月初,我和南大校友会会长傅孙中、尊孔校友会李风德,跟隨顏德尧上议员到香港,与李引桐先生见面。我还记得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李引桐先生时,他很慎重地问我们,筹办这演出是我们自己的意思呢,还是当局授意我们做的?在得到我们的明確答覆后,便安排我们到长、凤、新去洽谈。

马中非友好国家
当时马来西亚尚被中国视为非友好国家,对于我们的请求,能被接受吗?我们事后才知道,银星艺术团能来马演出,是由中国的港澳专员廖承志提上中央侨办,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的。

现在回过头来看,当时我们能破天荒地举办这场义演,背后確实是得到马中两国最高领导层的默许的。当时两国似乎有意打破向来对立的局面,寻求探討走上友好之路。我们这群当时的年轻小伙子,在「机缘巧合」的情况下成了一个在建交前的民间外交活动。
在当时的局势下,没有人相信会可能有这样的演出,所以当消息正式宣佈后,引起了空前的轰动,为当时低迷的华人生活形態,带来了一剂兴奋剂。从1971年3月24日开始,一连八晚,在吉隆坡国家室內体育馆轰轰烈烈的演出,吸引了超过十万名的观眾。

雪州十三校友会主办的「香港银星艺术团」的义演,总的来说是成功的。

这场义演,为马中两国的建交启动了早期的民间外交活动。在1971年3月义演过后,紧接著5月以东姑拉沙里带领的贸易团访问中国、8月中方贸易代表团回访马来西亚、11月大马乒乓队赴北京参赛等等一连串的民间活动,最后两国政府经过两年多的细则谈判,终于完成了1974年5月31日的建交。

这场义演,推动了健康的文娱活动。当时的马来西亚华社,由于政府的反动政策,健康的文娱活动往往被视为亲共而不被批准。香港银星艺术团具有鲜明的左派意识的演出,大大鼓励和激发了这方面的文娱活动。过后马大华文学会「春自人间来」的演出、「春雷大匯演」的筹备,及许许多多校友会的文娱演出,可说是「香港银星艺术团」演出过后为本地健康文娱活动带来的影响,迄今不灭。

回首岁月,不觉一晃而过。当年参与过这美好一战的同道,很多已离世而去,剩下的也都是白髮苍苍的老年人了。我忝为参与者,只好不揣固陋,谨代记下这段深有意义的往事,以供后人参考。是为代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