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阳历中,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,平年365天,闰年366天。而中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,一个月约29.5306天,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,比阳历年少了11天。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天数,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。
中国古六历采用了“19年7闰”的方法,3年闰1个月,5年闰2个月,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。 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,例如,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《颛项历》,以十月为岁首,把九月做为年终,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,而称为“后九月”。
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(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)时,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,并规定以没有中气(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)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,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,只要称其为“闰某月”。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。
到清代的时宪历时,则改用定气注历,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气置闰的规则,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。因此,又补充规定: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2个整月的定为闰年,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。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。
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,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左右,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至355天。因为今年的闰九月,2014年1月31日开始,至2015年2月18日结束,共有384天。